凤凰卫视2月7日《腾飞中国》,写了我四姑爷爷周仁的故事,还记得,最后次见他,是文革后期在他家,他已经卧床不起,还是以往的斯文,说话慢吞吞,他的皮肤极好,白皙,许是因为很久没有见过太阳的原因。文革糟蹋了多少人才!
凤凰卫视2月7日《腾飞中国》,以下为文字实录:
何亮亮:在中国科学社九名创始人之中,周仁的家世背景相当特殊,他的母亲是清末大买办盛宣怀的姐姐,姐姐周峻是蔡元培的夫人,而周仁的夫人聂其壁是清末上海道台聂缉椝和曾国藩女儿曾纪芬夫妇的小女儿。聂其壁是沪上的豪门千金,她与周仁完婚的时候,邀请了好友宋美龄做为她的傧相。
04年,四姑爷爷的铜像迁移仪式,聂家和周家人都到场出席,中立带领带者,既是他的大儿子,著名世界桥牌裁判,交通大学退休教授周麒。
如此的出身与经历,周仁似乎更应该选择从政,或者是经商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然而他偏偏选择了科学之路。周仁1910年毕业于新式的江南高等学堂,后来考上了清华留美公费生,进入了康奈尔大学机械系。四年后他获得了学士学位,并进一步攻读研究生。
周仁所选的专业和研究方向是冶金,他感到制造机器没有钢铁等于是“无米之炊”,一个国家没有钢铁就像人没有骨架,周仁的求学经历和其他大多数庚款留美学生并于二致,科学救国几乎是那个时代所有知识青年的理想。
1915年,周仁学成回国,但是并没有机会来施展自己的抱负,甚至一再受挫,不过周仁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初衷。与此同时,他开始在中国高校担任教职,展开了冶金机械的教学工作,并在1928年出任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所长兼研究员。
周仁在中国最早开展了特殊钢和合金铸铁的研究与生产,也是中国电炉炼铁的创始人之一。1949年之后,周仁出任中科院冶金陶瓷研究所的所长。包头、大冶、攀枝花这一系列大型工矿企业的建设与发展之中,周仁作出的贡献可谓巨大。
周仁不但在钢铁冶金科学研究上造诣深厚,也是中国陶瓷学的开创者之一。1953年周恩来指示轻工业部要抓好古瓷研究和生产,并且希望郭沫若亲自出马,郭沫若说,上海有个周仁对此造诣颇深。于是周仁领命,成立了中国古陶瓷研究小组。
1958年周仁等人撰写的《景德镇瓷器的研究》出版,这可以说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因为周仁将科学化验引入了陶瓷的研究,这些学术成果成为陶瓷史研究的科学依据,被广泛地应用于陶瓷研究的各个领域之中。
周仁1973年去世,他并没有因为科技上的贡献而躲过政治风雨。文革中,周仁莫名其妙地被和“梅花党”扯上了关系,有病得不到治疗,致使一只眼睛失明,而由于家世背景的关系,周仁和夫人聂其壁的家被整整抄了一个星期,东西全部被卡车拉走。家中有字的纸可以说是片纸未留。
http://news.ifeng.com/history/phtv/tfzg/detail_2013_02/08/22072468_0.shtml
追忆母亲
周麒
《上海滩》中“聂家花园”文中关于我父母之事资料都不是我提供的,我只提供了两张相片。现在我再提供一点情况,就是我母亲聂其璧在1938年曾去欧美游历。在美国时曾访问好莱坞,见到许多大明星,还与他们一起合影,有泰罗.鲍华,克拉克.盖博,艾洛.弗林,好像正在拍摄 Dodge City,女主角是安.秀丽丹,秀兰.邓波儿那时还是童星,还有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劳纳.里根,西柴.罗米纳,还有些记不清了,有些明星则赠以亲笔签名的照片,有冯.希拉、罗拔、泰勒.茂娜、洛埃等,这些照片是我替她贴在相簿上的,所以还记得一些,不少年长的亲友都看到过,她一直十分珍惜。
三十年代时她有许多西人朋友,也参加一些他们的文艺活动。大约是1934年左右,卓别林曾来过上海访问,她也参加接待。有一张放大的照片,其中有她正为卓别林抽香烟点火,相片左面是著名影星宝莲.高黛,那时她出道不久,是卓别林的妻子。这些照片都是弥足珍贵,可惜在文革中被抄后从此无下落,想必是被毁去了,留在今天也是很珍贵的历史资料,不懂这些无害于人的东西当时竟会被视为洪水猛兽。
她也曾参加过一西人组织的木偶剧团,所谓木偶也不是木头做的假人,而是用绸布做的衣服,里面塞些棉花。我记得随母亲去外婆家时母亲带着“木偶”,有些针线活要郑裁缝帮忙,我至今还记得郑裁缝的样子,抗战胜利后他住在六舅家我还见到过一次,不知还有多少亲友记得他。他孤身一人,聂家也就是他的家了。
俞大维
周麒
俞大维是个聪明绝顶的人。他好学不倦博览群书,(天才的兴趣总是广泛的,抱着一个兴趣不放的那是才力有限)知识渊博、能力过人,尤其难得的是品行高尚。台湾有位记者曾去采访过他,写过一些关于他的事迹。这本书记不得是否叫《俞大维传》了,我在美国时曾粗略地看过一遍,有些事情尚有深刻的印象。
一件事是讲三十年代,他被政府派遣至德国购买大炮。大炮买回来后按例要验收,发现原来订购的是十五门大炮,现在验收时多出了三门,成十八门了。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是俞大维把卖方给他的回扣全都用来买了大炮。我对俞大维不要回扣是百分之百坚信不疑的,只是回扣竟高达20%,有些难于置信。希望能有人核实此事。但六十多年过去了,直接见证是不会有了,也许可以找到些参考证明。
第二件事是俞大维在台湾担任国防部长,按例政府要给他住房。对一般人来讲这房子叫宿舍,对大官来讲就要叫得好听些,称“官邸”了。国防部长是要职,当然是有官邸配给,但俞大维未要,而是和傅斯年挤在一起。傅斯年是俞大维的妹夫,俞大綵的丈夫,著名的历史学家,原任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来台湾后任台湾大学校长。他配有宿舍,就分了两间给俞大维住下。
从这两件事足见俞大维人品之清高。有人说,这两件事足以让一些贪官污吏汗颜。也有人说,会汗颜的也都没有了。现在的贪官污吏连汗颜都不会了。俞大维除薪水外一介不取,大有乃外高祖曾文正公曾国藩之风。而他出来做官只是为了报效国家,服务人民,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禄。这种精神似是效法范文正公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俞大维还有许多事迹我就不谈了。
我和俞大维曾见过几面,抗战前我在杭州他家中住过几天。他母亲是我母亲的表姐,所以我也叫他俞四哥。十年后我在昆明读大学,那时正是抗战期间,他因公务来昆明,还特地来探望我父母,并在我家里吃午饭。我还记得陪同他来的是 George董,那时我们叫他Captain董。他太太孔令和(龢)经常来我家玩,是很熟悉的。后来他们去了美国,生下女儿Katty,也就是著名的电视新闻主持人Katty董,是华人中最早担任此职的。1990年我在美国参加交大校友会,,不意又遇到了孔令和母女。这是40多年后的事情了,而孔令和看上去只有三四十岁,身材苗条胜似妙龄少女。
我今天的俞大维印象是中等身材,很随和,很念旧情的人,从不装腔作势,没有架子。他的谈吐完全是一个学者。虽然我和他接触不多,但我对他是十分十分景仰,我认为他堪称完人。
评论